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国家级重大重点类项目新突破——9项!总医院2023年度持续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实力

2024-01-18 03:34

  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建设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体系,并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为契机促进成果转化,持续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实力,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两年内共获批9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类科研项目,带动医院高水平科研成果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显著增强医院科技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用实干实绩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颜华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3):Sema4D-PlexinB1信号通路介导吸烟促进AMD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课题简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致盲率最高的疾病。吸烟是AM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团队前期结果发现吸烟能使T细胞表面Sema4D升高,作用于脉络膜周细胞上的受体PlexinB1并激活周细胞,导致血管稳态失衡和血管新生。据此提出假设吸烟通过T细胞/周细胞之间Sema4D-PlexinB1的信号通讯促进湿性AMD的发生发展,并可作为AMD治疗的新靶点。

  研究目标:本研究将明确,

  (1)吸烟促进AMD疾病发病和进展的过程中,Sema4D-PlexinB1信号通路激活的现象及其机理;

  (2)明确T细胞Sema4D介导吸烟对AMD的促进作用;

  (3)探讨Sema4D通过周细胞PlexinB1促进AMD的作用及机制;

  (4)明确该通路作为湿性AMD干预新靶点的应用潜能。

  为AMD的发病机理和精准诊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张蔷教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技应对”重点专项独立课题(2023):老年人重要内在功能监测和干预一体化平台的示范验证

  课题简介:本课题将构建跨地域、多中心、长时程、高信度全龄型老年内在功能队列,动态评估老年人内在功能演变和干预前后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建立老年人重要内在功能评估与干预智能一体化平台,验证多场景下无创老年人内在能力评估和干预技术及产品的技术安全性,最终实现对老年人内在功能衰退精准评估和干预的重要科学价值。

  研究目标:通过研发老年人重要内在功能评估干预一体化平台,建立跨地域高信度大数据老年人内在功能队列,实现老年人内在功能监测干预平台的多中心验证,以及老年人内在功能监测和干预一体化平台的示范应用,助力健康老龄化。

  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2023):老龄化背景下疾病谱的变化及防治策略

  课题简介:本课题将以主动健康应对老龄化挑战为导向,重点聚焦于疾病谱分析、主动健康早期干预策略、防控体系建立等重大健康科技需求,针对其难点和瓶颈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战略研究,提出“预防大于治疗”的发展思路与主要建设任务,探索疾病早期干预有效措施和途径,提出干预政策建议。

  研究目标:立足主动健康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大健康科技需求,旨在提出“预防大于治疗”的发展思路与主要建设任务,以及主动健康应对老龄化防治体系的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和政策建议。

  戴向晨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2022):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假腔失稳重塑的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

  课题简介:为了进一步揭示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机制,优化疾病的防治策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戴向晨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刘浩飞教授团队展开密切合作,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胸主动脉瘤/夹层发生发展的机制和干预研究”专项项目——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假腔失稳重塑的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

  研究目标:本项目聚焦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动脉瘤这一重大临床问题,旨在揭示主动脉夹层近端修复术后远端假腔失稳重塑的病理解剖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机理,构建人工智能辅助下多模态、多组学的血管功能学智慧评估系统,建立囊括预测、预防及阻断远端假腔失稳重塑的综合防治体系,推动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和医疗装备的优化升级,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刘强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2):神经炎症与脑疾病

  课题简介:本项目面向脑卒中等国家重大疾病防治需求,贯彻“源于临床,归于临床”的医学转化研究理念靶向亟待解决的基础和临床问题,致力于明确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对降低重大脑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标:围绕“缺血性脑卒中后脑内炎症演变对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脑卒中作为代表性疾病,聚焦并解决神经损伤后脑内炎症细胞的来源和演变规律、神经炎症延缓脑修复、以及免疫调节加速神经功能重建,这三个具有临床意义的科学问题。从患者脑组织样本出发,在动物模型水平阐明免疫机制,最终结合免疫修饰药物完成转化研究将为今后的专利申请、以及通过免疫修饰药物开展临床研究,莫定基础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独立课题(2022):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群及临床队列多组学数据体系的构建

  课题简介:团队“十三五”期间脑血管病临床队列已完成临床数据、影像数据及生物样本的收集,完成1.1万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检测,数据正在清理与整合过程中。高危人群队列,需完成多组学检测和完整序列的脑影像检查。多组学检测包括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学检测,脑影像检查,颅内动脉管壁成像、颈动脉管壁成像等。最后将临床队列和高危人群队列多组学数据整合,构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组学大数据体系。

  研究目标:目前我国缺乏多维度、高质量、大规模的脑血管病多组学队列数据库,本项目拟建立含临床表型、影像表型、基因组、蛋白组及代谢组等组学数据于一体的数据库。

  刘铭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2022):IER3IP1在调节胰岛β细胞内质网功能和β细胞生存以及血糖稳态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课题简介:本项目重点关注定位于内质网但功能不明的膜蛋白——即刻早期反应3互作蛋白1(IER3IP1),该蛋白突变可导致小脑畸形、癫痫和新生儿糖尿病,但发病机制不明。本项目将在明确IER3IP1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课题组建立的持续性和可诱导性胰岛β细胞特异性IER3IP1基因敲除小鼠,探明IER3IP1在调节内质网功能、内质网应激(ERS)和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中的作用,明确在不同生命周期IER3IP1对β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功能和血糖稳态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研究目标:本项目将揭示IER3IP1生物学特征和由其突变所致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并对IER3IP1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提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项目(2022):信号肽受体复合体在胰岛素生物合成和机体血糖稳态中的作用

  课题简介:本项目聚焦细胞蛋白机器信号肽受体(SSR)复合体在胰岛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基础,将揭示增龄、能量过剩和2型糖尿病(T2DM)发生发展过程中β细胞SSR表达变化情况,以及SSR在不同病理生理情况下对于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代偿潜能的影响和分子机制。

  研究目标:项目所形成的新理论和发现的新机制将有助于拓展本领域对T2DM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分子发病机制的理解,为发现新靶点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杨清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202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强化降脂治疗优化时程的分子基础和临床证据

  课题简介:基于PCSK9抑制剂(PCSK9i)的强化降脂治疗推动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越低、越久、越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治疗新范式,然而有证据表明随着治疗时程延长PCSK9i显现出增加死亡和心衰风险的趋势。申请人的系列工作发现过低的LDL-C水平可增加不良事件,特别是PCSK9i对疫苗接种后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

  研究目标:本项目将从三方面开展研究,

  (1)揭示LDL-C中介的心脏驻留巨噬细胞功能调节在心脏适应性重塑和心力衰竭发生中的机制;

  (2)探索强化降脂时程对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免疫应答的调节程度及其机制;

  (3)动态评估临床获益和风险以及脂质代谢组学标志物,探究基于PCSK9i的强化降脂治疗优化时程。

  本项目基于代谢免疫调节理论,旨在提供优化ASCVD治疗策略的理论和临床依据,并进一步阐明胆固醇代谢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本项目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就双方各自的技术优势及依托平台,基于双方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研究领域的共同兴趣及研究基础,明确合作优势、制定研究目标。

  2023年

  总医院

  深化医工结合打造创新高地

  发挥医疗综合实力和科研优势

  对标对表国家战略需求

  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贡献“天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