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新闻中心  >  健康讲堂

【世界骨质疏松日】足跟痛是因为长骨刺?崴脚后泡脚?NO!NO!NO!骨科刘燊主任来辟谣~

2022-10-21 08:43

  骨质疏松是累及全身的系统性疾病,特别是在骨科,会导致多种症状及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胸腰椎的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在足踝外科,也就是脚上,骨质疏松可引起踝关节骨折,叠加退变、劳损等相关病理因素,还会引起足部,特别是足跟的疼痛。这也是足踝外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

  10月20日

  世界骨质疏松日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骨外科副主任医师刘燊

  来科普

  帮助大家打破谣言

  解除疑惑~

  足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是因为走路多吗?

  先辟谣啊,部分的足跟痛与走路过多有一定关,但走路过多,并不是足跟痛的唯一原因。

  首先介绍一下足跟痛,跟痛症是足踝外科门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整体发病率能够达到10%,也即有1/10的人群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足跟痛。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跖筋膜炎,也叫足底筋膜炎。主要症状为“起步痛”,即在开始运动的时候出现的剧烈刺痛,比如早晨醒来刚下地,或者久坐之后起身行走时等。随着运动的进行,疼痛可有一定程度地缓解,但随着运动的继续而转变为持续性疼痛。疼痛的主要位置多位于足底足跟偏内侧。

  目前对于跖筋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久坐、久站、长跑、肥胖、骨质疏松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足弓异常,如平足、高弓足等可引起足跟受力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疼痛;足底脂肪垫萎缩可增加运动对足跟的冲击力,引起慢性疼痛。

  足跟痛就一定是足底筋膜炎了吗?

  当然不是。

  跖筋膜炎只是足跟痛的一个最常见原因。

  其他疾病也会引起相似的症状,主要包括:

  ★跟腱炎:主要疼痛位置位于足跟后上方和后方跟腱区。多见于运动员和爱好体育运动的人群,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长跑等。在行走时,足跟承受的应力约为体重的1.1倍;而在跑步时应力增加到体重的2.5倍。长期的运动性损伤会引起跟骨后方跟腱止点的炎症性改变,引起跟腱止点的疼痛。

  ★跟骨应力性骨折:多见于近期突然高强度运动,特别是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表现为跟骨侧方的压痛。由于没有明显的移位,X光片常漏诊。核磁检查可看到明显的骨髓水肿信号及骨小梁的骨折。

  ★其他全身类疾病:若出现影响睡眠的夜间疼痛及静息状态下疼痛,需要警惕肿瘤的风险,特别是年轻人群。若出现双侧疼痛,应排除风湿免疫类疾病的可能。

  发现跟骨有骨刺

  那足跟疼痛是不是因为骨刺“扎”的?

  这是一个明显的误区。

  跟骨骨刺或者叫骨赘的形成是由于跖筋膜炎引起的。跖筋膜在跟骨止点的慢性炎症引起筋膜组织钙化,形成骨赘。临床上,通常行跟骨侧位X光片检查,当X光片上可见跟骨骨刺时,即可诊断跖筋膜炎。因此,疼痛是由于跖筋膜止点的炎症引起的,而不是骨刺“扎”的!也因此,治疗主要以抗炎为主,单纯切除骨刺没有意义。

  得了跖筋膜炎

  做做足疗按摩、泡泡脚能好吗?

  效果相当有限,基本等于没有。

  跖筋膜炎的治疗主要以康复治疗为主。冲击波治疗对于快速缓解疼痛具有明显的效果。跟腱拉伸训练可以增加足的背伸运动,降低跟腱及跖筋膜的张力,缓解炎症,减少复发。

  对于足弓异常的患者,建议佩戴足弓矫形鞋垫,改善跟骨的受力情况。建议患者穿软底运动鞋,减少运动对足跟的冲击。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予口服NASIDs类药物,消除局部炎症;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应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予以局部封闭治疗、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以及关节镜下跖筋膜松解术等。

  脚崴了,感觉不严重,还能“瘸着走”

  是不是就不用去医院了?

  专业建议是,伤脚制动,并尽快前往医院急诊就诊。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足踝外伤,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经历过“崴脚”。踝关节扭伤后的主要症状包括内外踝及足背的肿胀、疼痛以及皮肤的瘀青。伴有踝关节活动受限,严重的患者可有行走功能障碍。

  发生踝关节扭伤,要第一时间制动,休息,不要忍痛行走或运动。在受伤后,由于软组织损伤后的出血、肿胀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症状往往在损伤后的即刻并不严重,但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处理,则在后期可出现严重的肿胀、瘀青与疼痛。因此,及时前往医院急诊就诊是必需的,医院可以第一时间拍片确认是否存在骨折,特别是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更容易导致骨折的发生。如果发生骨折,无论骨折块大小及是否存在手术指征,早期均应及时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治疗。

  崴脚之后在家养养就能好?

  首先踝关节扭伤机制复杂,应就医,明确损伤程度。其次,对于不严重的扭伤,建议在家休养。但在家休养也需要正确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什么都不做”,或者“仅仅做家务”。

  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处、及时就诊等。

  ★休息:需要卧床休息,制动受伤的关节,就是不要下地活动了。这样有助于局部的肿胀消退,如果必须下床时,可以使用拐杖辅助行走。

  ★冰敷:需要在受伤的72小时内给予冰敷,主要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放在患处,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加压包扎:主要是使用弹力绷带对局部加压包扎,以此可减轻局部的肿胀,随后还可以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保护踝关节。

  ★抬高患肢:患者需要将踝关节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局部的血液循环,可以减轻肿胀。

  ★及时就诊:急性踝关节损伤的患者在采取上述处理之后,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完善相关检查,进行X线、CT检测,判断扭伤的严重程度。

  崴脚后脚趾头青紫

  真的很严重吗?

  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慌。

  这是扭伤后软组织的出血顺着组织间隙流到远端并淤积后引起的。而并不是说青紫的位置都存在损伤。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说明在崴脚后并没有进行规范有效的制动、抬高、冷敷处理。早期的制动能够避免对损伤组织的进一步刺激;冷敷可以收缩毛细血管,减少组织出血;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同时也可避免上述积血流向远端引起的皮肤症状。

  踝关节扭伤后

  没有骨折就问题不大了吗?

  这是大多数人的一个严重误区。

  踝关节稳定主要依靠韧带及肌腱维持。这其中,内踝三角韧带和外踝的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是主要的软组织稳定结构。在踝关节扭伤中,大约70%伴有外侧距腓前韧带的损伤。由于成像原理的局限,急诊X光片及CT检查基本无法诊断韧带损伤。明确的影像学诊断需要核磁共振或专门的骨骼肌肉软组织B超检查。

  因此,如果踝关节扭伤后疼痛肿胀明显剧烈,即使除外了骨折,也存在韧带损伤的可能。依旧应该遵循受伤早期的急救处理规范:抬高患肢、制动、冰敷。

  崴脚后没骨折

  是不是忍两天就可以下地活动了?

  不建议。

  踝关节扭伤后,即使没有骨折,也存在软组织及韧带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早期活动会加重局部的肿胀,不利于后期的恢复。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损伤后早期下地活动的患者往往在后期遗留有慢性疼痛,影响生活质量。个人建议,在损伤后1周内尽量免负重休息,2周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待软组织消肿后下地行走若仍有疼痛,建议佩戴护踝,以维持踝关节稳定性,并建议行MRI检查,明确韧带损伤。

  如果发生骨折,轻微的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予以保守治疗,一般石膏托固定4周,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影响,骨折愈合较慢,必要时可固定6-8周。固定期间应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一般是X线)。影像学检查一般在石膏固定后第1周内进行首次检查,以防止出现移位。如果出现移位,依旧可以尝试再次复位固定或改为手术治疗。之后每月复查X光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确定最终的石膏固定时间。

  拆除石膏后,患者都会出现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的情况,这属于石膏固定的正常情况。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都会逐渐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

  踝关节韧带损伤了

  手术OR保守治疗?

  并非所有的踝关节韧带损伤都需要手术治疗。但符合手术指征的韧带损伤,建议手术修复。

  踝关节韧带损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踝关节创伤性不稳定。手术与否的判断标准是看是否存在踝关节的不稳定。踝关节不稳定可分为功能性不稳定和机械性不稳定。功能性不稳定主要由于损伤后肌肉萎缩、肌力减低引起,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恢复与改善;而机械性不稳定则是由于韧带结构损伤导致的韧带松弛或无功能。依据目前的诊疗规范,我们建议韧带损伤的患者先进行3个月左右的康复治疗后,再次评估踝关节功能。如果仍旧存在踝关节不稳定,则建议手术治疗。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关节镜辅助下的小切口微创修复技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远期效果满意。

  审校| 刘 燊

  供稿| 骨外科

  编辑| 吴玥宛

  责编| 王俊苏

  推荐阅读:

  【聚焦党的二十大】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

  【聚焦党的二十大】9个数字带你速读二十大报告

  【聚焦党的二十大】二十大报告金句(卫生健康篇)

  【聚焦党的二十大】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这些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