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临床科室  >  感染科  >  科室动态

【涨姿势】鼠疫君,快走不送

2019-11-19 11:22

  近日,一则有关鼠疫确诊病例的新闻一夜之间占据朋友圈,引起了大家的恐慌:“2019年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2人经专家会诊,被诊断为肺鼠疫确诊病例。目前,患者已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鼠疫曾被称为

“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瘟疫”

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

怎么会大规模传播?

有什么预防和治疗措施吗?

快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鼠疫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携带鼠疫菌的宿主动物主要是鼠、旱獭等啮齿类动物。自然条件下,我国带菌动物主要分布在特殊环境中。北京和天津都不是自然疫源地,自然环境和鼠类中不存在鼠疫菌。

  鼠疫主要经跳蚤叮咬、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特别是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此外,由于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实验室事故,可通过吸入、锐器刺伤等途径感染鼠疫。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鼠疫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鼠疫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三种类型。其中腺鼠疫最多见,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不仅病死率高,而且在流行病学方面危害也最大。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促迫,呼吸频率25次/分钟或更快。病人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由于缺氧,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患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胸部X线可见多叶段分布的斑片状边缘模糊的高密度阴影。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人多于发病2-3天后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败血型鼠疫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药物治疗是关键

  鼠疫虽然凶险,但大家对于鼠疫也不要过于惊慌,鼠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蔽与急速发展,患者死亡多因来不及施治。所以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鼠疫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人一旦感染,若能迅速确诊,通过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链霉素为首选,也可考虑联合氟喹诺酮、多西环素、β-内酰胺类或磺胺等),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治愈后可获得稳定的免疫力,少有再感染情况发生。

  对鼠疫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被疫区跳蚤叮咬的人、接触了染疫动物分泌物及血液者,以及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鼠疫菌时发生意外事故的,均应当进行鼠疫预防性治疗。药物可选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磺胺、环丙沙星等。必要时可肌肉注射链霉素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均为7天。

切断传播途径

  我国有11个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去这些地方旅游时,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使用驱虫制剂防止被蚤类叮咬,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等),不要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戴口罩可以预防鼠疫通过呼吸道传播,但不能预防被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咬伤或被带有鼠疫菌的跳骚叮咬传播的可能。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采取加强防护,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服、N95口罩、手套、鞋套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发病数明显下降,至80年代平均每年报告约20例病例,90年代我国南方鼠疫疫情曾出现过短暂上升,自2010年以来每年仅有零星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部分省份。在此次疫情之前,北京未发现过鼠疫病例。我国的公共卫生系统经过了非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病考验后,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相信这次鼠疫病例的出现也仅仅是昙花一现。鼠疫君,快走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