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求贤》周莲娣专访: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专访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浦佩玉教授

2019-04-19 09:11

  为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津医大总医院策划“身边的70年”系列专访,今天向您推荐第一位:

  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194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

  她是天津医大总医院终身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86岁高龄

  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浦佩玉

  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

  从青春到耄耋

  从医路上,风风雨雨六十载

  唯真唯实探求未知的领域

  开拓出我国神经肿瘤的广阔天地

  半个世纪的不忘初心

  让她的生命深深扎根在神经外科的沃土中

  难离难弃,一生守望

  【人物素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949年开始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中国人将过上期盼中的好日子,包括浦佩玉教授在内的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新中国给他们提供了一座宁静温馨的校园,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他们见证了新中国70年沧桑巨变,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的命运、事业与国家紧密相连。

  浦佩玉教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54年大学毕业后,与丈夫江德华一起分配到天津医学院(天津医大总医院前身),浦佩玉教授曾任天津医大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主任。她是业内公认的诊断和治疗常见及疑难病专家,尤其在神经外科最常见最难治的脑胶质瘤诊断治疗方面。她率先在国内开展胶质瘤的经典化疗药物BCNU(卡莫西汀)化疗、动脉内化疗、间质内近距放疗及微波热疗等研究。1981年,浦佩玉教授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斯隆- 凯特琳癌症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做访问学者2 年,在Shapiro 教授指导下,进行了胶质瘤异质性、核型变化及其与胶质瘤化疗药物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回国后,1985 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神经肿瘤研究室,开展胶质瘤的基础研究工作。从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对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进行研究。之后,又开展了基因表达谱的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发现并深入胶质瘤中某些新的抑癌基因和癌基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她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8项,原卫生部科研课题研究1 项,天津市科委及教委科研课题研究8 项。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4 项。先后发表论文430余篇,其中SCI 收录95篇。参编国内外专著15 部,主译专著1 部。培养研究生57 名,其中博士生33 名,硕士生23 名,博士后1 名。

  【忆往昔,总医院精神代代相传

  刚从事脑外科工作,老一辈专家悉心教导。浦佩玉教授回忆说:“有一次,我给一位40多岁的患者做听神经瘤手术,而患者的肿瘤长在离脑干很近的位置上。肿瘤很大,压迫神经导致患者失聪。手术从上午8点一直到晚上10点,整整14个小时。当时老主任一直陪伴,时刻待命。医者的无私,前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一生。”

  【话题专访】

  脑胶质瘤是一种什么疾病?

  浦佩玉:脑胶质瘤是由于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年发病率约为3—8人/10万人口。胶质瘤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其脑胶质瘤的发生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例如手机的使用,也可能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

  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浦佩玉:脑胶质瘤在临床上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其占位效应以及所影响的脑区功能。胶质瘤由于其在空间的“占位”效应,可以使患者产生头痛、恶心及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此外,由于其对局部脑组织功能的影响,还可以使患者产生其他的症状,比如,视神经胶质瘤可以导致患者视觉的丧失,脊髓胶质瘤可以使患者产生肢体的疼痛、麻木以及力弱等症状,中央区胶质瘤可以引起患者运动与感觉的障碍,语言区胶质瘤可以引起患者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困难,等等。胶质瘤由于恶性程度不同,其所产生症状的速度也不同,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病史往往在几个月甚至几年,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病史往往在几个星期至几个月。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体征,可以初步推断出病变的部位以及恶性程度。但是最终的定位、定性诊断,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的检查,包括核磁共振以及最终的诊断标准:病理诊断。

  天津医大总医院在国内较早进行脑胶质瘤研究

  浦佩玉: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及90 年代初,研究所进行了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鉴定,建立了5 个不同类型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其中,髓母细胞瘤细胞系以及同一恶性胶质瘤初发和复发细胞系,均为国内首次建立。在当时无法从国外引进胶质瘤细胞系的情况下,这些细胞系曾供国内20 多家单位作研究用,并被北京、上海等国内多个细胞库作为国人胶质瘤细胞系保存。在细胞生物学方面,较早采用不同的新方法如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Ki67 标记指数、AgNOR 计数、MTT试验、DNA 梯形图、TUNEL 法等检测细胞增殖与凋亡。

  之后,天津医大总医院又率先开展了胶质瘤分子病理学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了胶质瘤系列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诸如EGF、TGFα、 EGFR、TGFβ、bFGF、IGF、PDGFR、VEGF、VEGFR 的表达及其反义治疗的研究,胶质瘤重要抑癌基因如p53,p16,PTEN, Cx43 等的表达及替代治疗。通过开展基因表达谱的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发现并深入胶质瘤中某些新的抑癌基因和癌基因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随着近几年对非编码RNA新的认识,紧跟研究前沿进行了微RNA 对基因调控的研究,根据胶质瘤微RNA 表达谱的分析并进一步验证,胶质瘤中某些重要微RNA 异常表达,如miR21, miR221/222, miR19a/b,miR30a-5p 等对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调控作用,并经体内外试验证实,利用敲低或提高某些微RNA 表达,可导致胶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的改变。为将在分子病理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结果转化于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基因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包括自杀基因治疗、反义治疗、RNAi 治疗、基因替代治疗等,并在17 例复发或手术无法全切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反义EGFR 或联合反义IGF1 的瘤内治疗,无毒副作用,取得一定效果。还与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合作,采用高分子材料制备包载目的基因及化疗药物的纳米微粒及靶向纳米微粒,进行了体外及体内试验。这些研究都紧贴肿瘤生物科学研究前沿,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推动了国内对胶质瘤基础研究的进展,研究水平居本专业同领域前列。

  目前我国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有哪些突破?

  浦佩玉:近年来,我国对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首先,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基因测序技术的代际进化及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的进行,对肿瘤驱动突变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等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议题在我国同样受到关注。其次,国内多家单位联合依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中国人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库(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迄今已入库样本9000余例,完成各类高通量组学测序逾500例,构建了中国人群脑胶质瘤多维组学数据平台,填补了中国人群脑胶质瘤大数据的国际空白,对全面掌握我国脑胶质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制定有效诊疗措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在精准医学理念指向下,国内研究者在胶质瘤分子分型、基因调控网络、非编码RNA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对诊疗策略的优化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距离攻克脑胶质瘤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现在许多成果还处于转化研究阶段,由于临床研究环节的相对薄弱,尚未能取得应用上的质的突破。但我相信,随着肿瘤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出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会给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坚持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