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医技科室  >  医学影像科  >  科室简介

医学影像科

2019-02-28 07:35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影像学科建立于1946年。1983年12月建立了天津市放射诊疗中心,1986年改为天津放射诊疗研究所,1997年7月9日,更名为天津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学科1996年起进入天津市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3年成功进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多年来,学科以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影像诊疗服务为目的,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影像诊疗中心为目标,建立了较完整的学科建设体系和较完善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学科内涌现出一批以吴恩惠、贺能树、张云亭、白人驹、于春水等教授为代表的医学影像学知名专家,为国内其它医院培养了一批以祁吉、王振常、申宝忠、徐文坚等教授为代表的医学影像学专家。在老一辈医学影像学专家的带领下,注重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病源涵盖华北、东北乃至全国,尤其在神经影像诊断、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和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学科以解决临床需求为工作重点,以“天津市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平台为基础强化医工结合、临床与基础结合开发新诊疗技术,取得了不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科近五年主持在研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项目16项,共获科研经费1819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28篇,SCI索引论文12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论文近2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重大疾病早期诊断为重点、以介入治疗为特色的区域性医学影像诊疗中心;初步形成了脑功能成像与分子影像两大研究方向;初步建立了多学科合作的临床转化研究平台。

  学科拥有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医用大型医学影像设备总值达2亿元:4台无线双板DR,1台高端数字胃肠机,1台数字化乳腺机,1台移动DR,5台螺旋CT,4台3.0T高场MR,2台1.5T MR,3台DSA等。3.0T MR750、三代宝石能谱CT及MAGNETOM Prisma 3.0T均为业界高端产品,可全面满足临床、教学和科研需求。三代宝石能谱CT提供心脏和冠脉能谱成像,为业界独有。术中MR和术中DSA均安置于我院杂交手术室,该手术室是我市唯一,可进行术中脑功能定位等功能影像检查,还可实现DSA下和直视下的杂交手术操作。

  学科现有在职各级医技人员114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1人。学科人员在全国重要学术团体任主任委员、理事长、副理事长及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人选,2013年进入天津市“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规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多人任中华放射学会常委、委员、青年委员和天津市放射学会主委、常委,全国医学影像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任国际、国内22种专业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及顾问编委。

  在老一辈的影响下“教书育人”成为了学科的重要传承。1978年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承担天津医科大学医疗专业和影像医学专业的五年制、七年制、大专各层次影像学教学任务。自1981年学科被卫生部授权为全国放射医师培训点,每年培养全国各地进修医师30余名,共计8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名师、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

  通过多年建设医学影像科已初步形成了脑功能成像与分子影像两大研究方向;通过组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项目,联合国内30个影像中心采集了6000例健康汉族人群的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环境调查数据、多模态MRI数据及认知功能测评数据,并利用通路分析等方法研究遗传与环境因素-人脑结构与功能-认知行为的正常传递通路,为认识神经精神疾病的异常传递通路奠定基础。初步建立了多学科合作的临床转化研究平台,应用功能成像技术、分子影像学技术、靶向核素诊疗技术,在重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筛查、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