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临床科室  >  耳鼻咽喉科  >  荣誉展示

荣誉展示

2018-12-18 02:20

  耳鼻咽喉科由已故著名耳鼻喉专家王世勋教授于 1946 年创建。

  耳鼻咽喉科在建科初期,设有床位 26 张,主治医师 5 人以上,住院医师 6 人。耳科学始终是耳鼻咽喉科的特色专业,在 20 世 50 年代就拥有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耳显微镜、纯音测听仪和耳科电钻;借助于先进的设备,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手术,内耳开窗术、颞骨大部切除术、乳突进路行脑脓肿切开引流、乙状窦栓塞术等治疗中耳炎及引起的颅内并发症和其他的耳部疾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20 世纪 60 年代,率先开展了鼓室成形术及内淋巴囊减压术等手术。咽喉和头颈科学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即开展了经典式喉全截术和颈淋巴结清扫术。1978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各种喉部分切除术、喉成形术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喉功能,使患者延长了生命,还提高了生活质量。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展了在支撑喉镜下完成各种喉部微创手术,大大提高了手术效果。鼻科学方面,建科初期主要开展的手术为鼻腔良恶性肿瘤切除、鼻窦根治术、鼻中隔矫正术等。20 世纪 50 年代,老一辈的耳鼻咽喉科人就致力于临床科学研究,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1961 年,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实验室,从此开始了系统的耳鼻咽喉科学研究。1976 年,王世勋和王燕猷两位教授主编了《耳鼻咽喉科手术学》(天津人民出版社),成为耳鼻咽喉科医生学习手术的必读书籍。之后王世勋教授曾主编和参编了《耳鼻咽喉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的《鼻科学》和《气管食管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耳鼻喉科手术失误》(武汉出版社)等书;步丰驹教授参编了《耳鼻咽喉科全书》(喉科分册,上海科技出版社),《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科分册,上海科技出版社),《耳鼻喉科手术失误》(武汉出版社),《英汉常用医学词汇》(耳鼻喉科部分,北京出版社),《耳鼻喉科症状鉴别诊断》(青海出版社)等书。

  改革开放后的 20 世纪 80 年代,医疗卫生事业在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田庆润主任的带领下,耳鼻咽喉科稳步发展,田庆润主任与王世勋和王燕猷两位老教授共同建立了当时国内一流的耳鼻咽喉科测听室,拥有当时国内技术领先的纯音测听及眼震电图仪,为当时进行耳科常见疾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耳显微外科方面,进一步开展了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迷路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面神经梳理术等国内先进手术技术。1985 年,王燕猷主任在国内率先发表了“后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的学术报告。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鼻内窥镜系统的引进,使鼻科的诊疗水平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1985 年,耳鼻咽喉科赵绰然主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鼻内窥镜鼻腔鼻窦疾病的诊治工作。从此鼻科学的治疗从宏观转向了微观治疗,应用当时功能性鼻外科学的理念,相继革新了鼻内窥镜下鼻炎、鼻息肉、鼻窦炎等传统手术,并将鼻内窥镜外科发扬光大,开展了鼻内窥镜下鼻部肿瘤的治疗、前颅底手术、鞍区病变手术等,鼻科手术病人由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每年 200 例增至 400 例左右。咽喉头颈外科方面,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引入了动态喉镜,进一步开展了咽喉部微创手术。在临床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耳鼻咽喉科的科研工作也结出丰硕成果。20 世纪 80 年代,王燕猷教授对地方性克汀病和散发性克汀病的听力及前庭功能的研究在 1982 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 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 年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 年,郭其欣教授参与研究的“死婴鼓膜和听骨(桥式)移植手术”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 年,郭其欣教授与天津市听力康复中心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研制的“非植入性电子耳蜗”应用于临床,并获国家民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由于改革开放,科室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增加, 1987 年郭其欣教授赴瑞士参加了国际听力康复学术会议,在大会宣读论文《非植入性电子耳蜗应用于全聋病人》并获得好评。陈育良主任在 1989 年出席了第一届国际喉癌学术会议,带回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在邵湘云主任的带领下,耳鼻咽喉科的耳科及听力诊断学得到蓬勃发展,引进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仪等国际最为先进的听力诊疗设备,对听神经瘤、梅尼埃病患者的听力学诊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带动了突发性耳聋、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杨海忆主任与天津康复医学会听力语言康复培训中心多年合作开设的助听器选配门诊,受到了听力障碍患者的好评。1998 年,耳鼻咽喉科在前辈的工作基础上,开展了迷路后进路内听道手术,开展了前、中、后颅底手术,巩固和发展了耳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聘请美国西北大学颅底外科赵金城教授为科室客座教授,并多次回国讲学、查房,带动了耳鼻咽喉科颅底外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赵金城教授主编了《颅底显微手术学》一书。20 世纪 90 年代后,耳鼻咽喉科的科学研究能力明显提高,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猛增。1990 年再版发行了王世勋和王燕猷两位教授任主编,邵湘云教授参编的《耳鼻咽喉科手术学》一书。邵湘云教授还参编了《外科急症处理手册》(耳鼻喉科部分)和《呼吸诊疗新技术》等书。1994 年,任明中教授的“窄带噪声耳鸣掩蔽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 年,任明中教授、周慧芳和倪长宝完成的“国人乙状窦后内耳道解剖学和手术研究”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任明中教授、周慧芳完成的“国人内耳道有关解剖的研究及乙状窦后内耳道进路手术的改进与拓宽”课题研究在 1994 年通过卫生局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周慧芳主任在 1995 年和 1999 年分别主持了院级和校级科研项目“突发性耳聋血流变学的改变和小剂量抗凝剂的临床应用”和“桥小脑角动脉瓣与Ⅶ Ⅷ颅神经的解剖学研究”。2003 年,周慧芳主任在国内报道了“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近全程减压术”对周围性面瘫的康复提供了有效治疗方法。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耳鼻咽喉科开展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临床研究及手术探索,在 2000 年开展了保留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使患者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得以保留咽腔的正常生理结构,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进入 21 世纪,耳鼻咽喉科日益壮大,进入科室发展的快车道,医、护、技队伍日渐扩大,人才梯队合理,在学科带头人周慧芳教授的带领下,中青年技术骨干人才辈出,现有 1 名教授和 3 名主任医师、7 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其中包括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 10 人。病房床位40张,全年门急诊量125000人次,住院手术1904例,平均住院日7.4天。

  倪长宝主任、周慧芳主任、谢艳护士长 

  在医疗改革中,由于实行经管医师负责制,员工素质明显提高,视病人如亲人,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赖和好评。由于实行了门诊—病房—手术—复诊的一条龙服务,医师们的诊治工作更加整体化、专业化,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就医条件。2004 年获得天津市卫生局“诚信科室”, 2008 年 7 月天津市政府天津市残联“慧聪行动” 项目由天津市卫生局批准总医院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医院,2010 年耳鼻咽喉科获得“五一劳动奖章” 和“工人先锋号 ”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6年5月,天津康复医学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批准耳鼻咽喉科为天津康复医学会总医院听力诊疗中心,相继引进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面神经电图检测仪、耳声发射仪、视频眼震图仪、BPPV 诊断治疗仪、耳科显微镜等国际一流先进医疗设备,从整体上已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2015 年 9 月,中心正式更名为听力眩晕诊疗中心,并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听力及眩晕诊疗中心”“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全国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听力眩晕疾病研究所”。2016 年 4 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眩晕诊疗中心成为“全国眩晕医学专科联盟单位”,周慧芳主任被选为全国联盟副主委。在听力学诊断和耳聋耳鸣眩晕康复治疗方面,耳鼻咽喉科居国内先进行列。国际一流的设备和国内领先的诊疗技术,大大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准确率;对耳聋的程度、病因、病变部位做出诊断和指导治疗,并对临床不能治愈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眩晕和面神经麻痹的病人进行病因诊断,提供治疗方法;对耳鸣这一疑难症进行听力学评估,以了解耳鸣的病变部位;对外伤性听力损伤进行鉴定;对职业性听力损伤进行监测,并进行重点人群的听力防护宣教,为耳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通过手术康复耳聋和面瘫已成为学科品牌,治愈了大量的面瘫患者。对各种原因的中耳炎、耳聋、耳鸣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包括规范化的内科治疗、助听器验配及人工听骨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术、镫骨手术、BAHA、振动声桥手术等,有效提高了听力水平。

 科室现有医生 29 人,护士 13 人;教授 1 人,主任医师 3 人,副主任医师 7 人,主治医师 9 人,住院医师 6 人,助理研究员 3 人;博士 6 人,硕士 11 人。科室是天津医科大学耳鼻喉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2004 年获批天津市卫计委首批“诚信科室”。 2008 年天津市政府批准医院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定点医院。2010 年获得天津市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和“五一劳动奖章先进集体”称号。周慧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近年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 1 项,每年开展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项目 1~2 项。耳鼻咽喉科门诊设有睡眠监测中心、耳鼻咽喉内镜中心、助听器验配中心、听力眩晕诊疗中心、BPPV 眩晕诊疗康复系统、NBI 电子鼻咽喉镜及内镜洗消系统等,听力眩晕诊疗中心及耳鼻咽喉内镜中心服务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周慧芳教授的带领下,耳鼻咽喉科不仅临床工作蓬勃发展,医、教、研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临床提升科研,科研带动临床,科室自 2005 年每年都推出 1 至 2 项新技术,填补了天津市空白,在 SCI 收录期刊、中华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周慧芳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周慧芳、梁政的“国人经乳突颞下迷路外径路面神经显微解剖研究”在 2006 年经天津市科委科研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天津医科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周慧芳、倪长宝、郭英的 “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耳功能评估”于 2009 年被天津市卫生局成果认定为国际先进,在 2012 年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周慧芳、许轶、张耕的“耳鸣个体化标准化诊断治疗流程临床应用研究”在 2014 年被天津市卫生局成果认定为国际先进,获得天津市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由周慧芳、张静、张耕、许轶、王铭歆、苏娟、谢艳、郝文玮、杨东完成的“耳鸣康复精准化诊治规范的推广应用” 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8年10月张耕的《一体化听觉识别编码技术与智能听觉康复平台的研制与推广 》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周慧芳教授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 “聋儿听力早期干预问题”、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前庭中枢代偿机制及眩晕疾病规范化诊断与康复治疗方案研究”、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天津市残联课题 2 项。科室注重人才梯队培养,选派培养 4 名青年技术骨干攻读博士学位,其中梁政医师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淋巴瘤专家 L.Visser,发表多篇 SCI 收录论文。年轻医师共主持5项天津市卫生局课题、4 项天津医科大学校级课题。梁政、杨东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 项。

  耳鼻咽喉科常年承担天津医科大学的七年制教学和留学生教学任务。周慧芳教授在 2004 年作为副主编参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年任编委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年作为编委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长学制七八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 3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为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周慧芳教授任主编,郝文玮副主任、郭英主治医师参加编写了全国第一部英文耳鼻咽喉科专科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材《TEXTBOOK of EAR NOSE & THROAT DISEASES》(第 1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出版后得到全国各大留学生医学教育院校的踊跃订购。近年来,周慧芳教授还参编了《颅底显微手术学》《面神经疾病》,参译了《Ballerger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和《急诊医学》,参编国内首部《耳鼻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神经外科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11部医学著作。担任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第九版)编委 。

  周慧芳教授主编、参编的各类著作

  学科带头人周慧芳主任在全国耳鼻喉学界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康复医学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康复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全国常委、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防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还担任《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天津医药》《天津医科大学学报》等多种中华级、全国核心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