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临床科室  >  口腔科  >  荣誉展示

荣誉展示

2018-12-18 02:15

  1957—1972 年,韩宗琦任口腔科主任,将口腔科分为三个专业组,即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和口腔矫形组。期间,1958 年成立口腔病房,有床位 12 张。当时能完成口腔外科及整形外科手术,如颌骨损伤、颌骨肿瘤、唾液腺疾病等。除口腔科门诊及病房的日常工作外,韩宗琦等人还承担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口腔保健工作。

  1972—1985 年,史书俊任科主任,洪志勤任科副主任,口腔科分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和正畸三个专业组。1973 年,在李克莉带领下开展了应用化学药物治疗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疗效,填补了天津市口腔界空白,以后逐渐推广到外院。除临床工作外,科室还积极支持口腔系的教学工作,承担了口腔系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的授课和实习指导工作,为口腔系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因工作需要,史书俊调任口腔系主任,王正坤等 10 余名同志同往口腔系工作,成为口腔系及各科室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口腔系初建时,主要技术人才均来自总医院口腔科。

  1985 年,李克莉任科主任,在李克莉主任领导下,口腔科率先在院内实行综合目标责任制,取消限号的做法,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为方便群众,还实行下厂、下乡、下校,直接为患者服务。实行目标责任制一年后,门急诊号数、手术例数及收入都较之前大幅度增长,病房各项指标的完成也好于以往。同年,口腔科实行分组挂号,这在天津市综合性医院中是前所未有的,分组挂号进一步促进了各专业发展。该年,口腔外科床位增至 16 张,开展的业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至 1988 年,已有正高级职称 1 人、副高级职称 3 人、中级职称 19 人。1991 年,口腔外科床位增至 20 张,开展手术以颌面外伤与恶性肿瘤为主,难度大大增加,并且开展了应用微型钛夹板治疗颌面骨折的新技术。当时全科共 42 人,其中医生 16 人、护士 15 人、技术人员 11 人。1993 年,科室工作以创 “三甲”为中心,通过创“三甲”促进了医、教、研水平的提高,病历质量明显提高,各项诊疗标准和操作常规进一步完善,扩大了业务技术范围,加强了医德医风建设。该年,全科共完成门急诊量 50 953 人次,总收入超过百万元。口腔内科组分出牙周病专业组,由 3 名医师专门从事牙周病的诊治,开展了牙周病的手术和矫形治疗。1995 年,李克莉仍任科主任,孙庚林任科副主任,全科共有 40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1 人、副高级职称 9 人、中级职称 17 人。

  1980 年后,科室科研论文数量和质量猛增。尤其是在李克莉担任科主任之后,科研任务完成很出色。1986 年,共进行十多个自选课题的研究,完成论文 20 篇,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 10 篇、综述 1 篇、译文 6 篇。1988 年,除自选课题外,有 3 个课题获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全年共完成论文 28 篇,在各种杂志发表 8 篇、国际会议交流 2 篇、全国性会议上交流 4 篇;除 9 人参加国内各种会议及学习班外,还派 1 人出国深造。1990 年以来,每年约有 10 篇论文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并有论文在国际会议和全国性会议上交流。

  1997—2011 年,孙庚林教授任科主任,狠抓医、教、研,使得口腔科的医疗水平、人员水平、技术水平及硬件设备都有了很大发展。全科分成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正畸科四个专业组。口腔颌面外科主攻颌面部肿瘤和颌面部外伤的诊治,尤其对头颈部肿瘤、颞颌关节疾病、颌骨骨折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口腔修复科重点开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颌垫治疗,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矫形器治疗,固定修复、活动修复、种植修复及总义齿等修复。口腔正畸科主要做固定矫治器正畸。2001 年,口腔科与中医科、消化科共同接待日本近畿大学代表团,并确定了合作意向。在孙庚林主任的指导下,吴炜副主任医师于 2009 年利用正颌外科技术修复陈旧性骨折,使口腔科在创伤及部分肿瘤的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于 2011 年率先行“经鼻入路鼻窥镜下切除翼腭窝肿瘤术”为天津市首例,其医疗水平达到天津市领先水平。口腔内科在高津福主任医师的带领下重点开展牙周病系统治疗和中西医结合对于口腔黏膜病的诊治,诊疗水平达天津市领先。

  1996—2006 年,共完成院级、校级、市级课题 15 项,在研课题 8 项,引进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 50 余项。科研成果(TMT-2 洁口液)获得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天津市发明博览会银奖。孙庚林教授主持的卫生局课题“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技术及材料的有限元总结分析”已鉴定,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且专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孙庚林教授共有 4 部译著出版,参编专著 1 部。孙庚林教授任职期间,全科共 49 人(包括科聘 1 人),其中医师 29 人、护理人员 17 人(包括科聘 1 人)、技术人员 3 人;正高级职称 4 人、副高级职称 10 人、中级职称 16 人、初级职称 16 人,其中博士学位 1 人、硕士学位 12 人和博士在读 1 人、硕士在读 2 人。全科共有床位 30 张,牙科综合治疗台 29 台,全科门急诊量 4 万余人次 / 年,住院患者约 600 人次/ 年,手术 600 余台 / 年。

  科研课题验收成果鉴定会(前排左四为李克莉主任,后排左四为孙庚林主任)

  2011 年至今,韩琳任科室副主任主持科室管理工作,吴炜任副主任分管教学科研和医疗安全工作。在韩琳副主任的带领下,努力推动科室建设,口腔科人员数量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发展。韩琳副主任主持科室工作后,继续着手医、教、研工作,力争全面发展,同时更加重视科室的医疗安全工作。口腔外科的学科发展方向重点放在伴有全身其他疾患的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并与多学科联合治疗复杂的颌面部疾病。2014 年 2 月,引进了 CBCT 设备及新的数字 X 线牙片机,为口腔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检查手段。同年,在五官科室中率先实行 24 小时急症楼值班,免去病人就医奔波之苦。2014 年 12 月,按照院领导部署,通过医联体合作共建,口腔科每周派出两名专家进驻滨海医院,一名医生常驻滨海医院,参与滨海医院日常医疗工作,以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2015 年 6 月,科室克服人员紧缺的困难,选派医生进驻空港医院,为其配备了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保证医疗水平与总医院高度一致。2015 年 9 月,口腔科顺利完成门诊升级改造工作。此次门诊升级改造的突出特点是引进中央负压吸引系统,能够将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混合雾气、粉末、血沫等通过专门的抽吸管路系统在口内即将其排走,使它们不再弥漫于诊室中,有效地改善了工作环境。同时,始终保持恒定的抽吸压力,保证医生诊疗过程的连续性,免除患者反复起身的麻烦,尤其利于行动不便患者的治疗。此次门诊改造中更新了 13 台综合治疗台,同时添置了洁牙机、无绳光固化机、根管马达、根管测量仪、根管显微

  镜等标准化根管治疗所必需的设备,新购了种植机及超声骨刀,重建了种植室,并配置了专科护士。在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中,口腔科迅速响应医院召唤,医护人员及时到位,全力救治爆炸事故伤员 20 余名,后续收治 名伤员住院,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精心的治疗,5 名后续收治伤员全部伤愈出院,圆满完成这次抢救工作。

  口腔科承担了口腔系、医疗系和国际学院中文班、英文班的教学任务及口腔系实习生的带教任务,积极配合教学处做好七年制及留学生的授课工作,培养年轻的同志逐渐成为理论及临床教学主力,每年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且每年均有教师获得院级“优秀教师”称号。除此之外,口腔科还承担了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累积培养了 300 余名进修医师,遍布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这些医生学成后都成为当地医院的技术骨干,同时也增加了总医院在全国各地的知名度。每年口腔科还请科内专家对年轻医师、进修医师及实习医师进行专题讲座 20 余次;而且科室每年均派 10 人左右,参加国内各种继续教育班,学习新技术应用于临床;经常派年轻医师出外进修,包括出国进修。尤其是 2001 年以来,每年派 2 名主治医师去国内著名大学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本科主治医师业务水平。为提高综合素质和满足综合性医院工作的需要,科室对住院医师及低年资主治医师进行组间轮转,对高年资住院医师实行定向培养。

  1994—2006 年,评选硕士研究生导师 2 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2 名、在读 8 名;近 10 年来,招收硕士研究生 10 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证 7~9 人 / 年,基地现有学员近 30 人,极大缓解了临床的用人压力。2015 年 9 月,利用科室规范化培训基金聘请美国华盛顿大学钟国雄教授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胡文杰教授来总医院授课(主要内容为牙周新技术的开展及口腔种植及修复技术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近 10 年,科室共发表论文近 40 篇,申请市级、校级和研究生课题 9 项。

  目前,全科共 51 人,其中医师 33 人、护理人员 16 人、技术人员 2 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1 人、副高级职称 11 人、中级职称 20 人、初级职称 19 人。全科共有床位 32 张,牙科综合治疗台 32 台。全科目前门急诊量 4 万余人次 / 年,住院患者 700 余人次 / 年,手术 700 余台 /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