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临床科室  >  血液内科  >  荣誉展示

荣誉展示

2018-12-18 11:22

  20 世纪 60 年代,刘文会教授、俞娴武教授曾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杨崇礼、杨天楹等教授合作研究血液细胞形态学,成立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1973 年,在天津市率先开展了急性白血病联合、分期、间歇化疗和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明显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延长了缓解期和生存期。1975 年,在天津市卫生局支持下举办全市血液病进修班一期,同年协助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系统血液病学习班一期。

  20 世纪 80 年代初,建立了铁蛋白、叶酸、维生素 B12 放射免疫测定,血小板抗体、出凝血、溶血性疾病及其他血液相关检测项目,进行了天津市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流行病学调查。1986 年,宋文秀教授开展了胚胎造血干细胞输注,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MDS、白血病,还进行了胚胎造血、同位素标记体内追踪、微量元素测定等基础研究,该项目被评为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项目。1994 年,成立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 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础研究;1999 年,建立百级层流无菌室,并购置彩色图像分析仪、梯度降温速率制冷仪等。

  2004 年,邵宗鸿教授从中国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来到医院血液内科担任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他首先加强了科室管理和学科建设,在原有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基础上,于 2005 年建立博士研究生授权点;恢复了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新组建免疫实验室、血细胞化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溶血实验室和血细胞单采分离室,使学科具备了开展高水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条件,进一步增强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了学科的综合实力,成为天津市大型血液病诊疗基地。

  目前,科室在各类良性血细胞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基础与临床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要“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疗效是学科的生命力”是学科发展的主题。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提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 T 淋巴细胞的“瀑布”激活病理机制。依据此理论,采用序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合并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总有效率达 80% 以上,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鉴别各种骨髓衰竭性疾病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所认知的血细胞减少症(暂命名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通过系统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这一疾病是由于 Th2 细胞产生 IL-4、IL-10 等因子,刺激 B 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亚群失调、凋亡减少,产生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进而通过补体和 / 或巨噬细胞破坏或抑制造血而形成的。通过对其抗原及抗体分型以及遗传背景的深入研究,采用抑制体液免疫联合促造血治疗使该症 1 年治疗有效率达 87.5%。在国内外首先将化疗用于难治 / 复发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为根除 PNH 克隆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并获得良好疗效。

  MDS 的诊断和治疗是世界性难题,通过研究提出多指标综合诊断 MDS 和分层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 MDS 干细胞生物特性及造血微环境免疫异常的前瞻性研究,提出了 MDS 多指标诊断,并于 2016 年以学科为基地成立了天津 MDS 精准诊治中心。研究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及其预后因素、骨骼重建机制,采用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硼替佐米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并辅以双膦酸盐、降钙素、活性维生素 D 抑制骨质破坏、促进成骨,取得了满意疗效。并于 2015 年成立了天津多发性骨髓瘤综合诊治中心,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多学科优势,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综合诊疗水平。在国内外最早创立的骨髓库姆试验、骨髓造血细胞膜表面自身抗体检测、内源性红系集落培养试验,现已在全国部分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利用嗜水气单胞菌溶素变异体(Flaer)检测 PNH 患者 GPI 锚,为确诊或排除 PNH 提供了敏感、特异的指标,该技术获得 2010 年度天津市卫生系统引进应用新技术填补天津市空白项目。

  科室还在临床上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治疗方法,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强化免疫抑制并促造血治疗,难治 / 复发的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DAG 方案治疗,重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作期 CP 方案及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降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的长疗程免疫抑制治疗,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的 IAG/ VILP/FLAG 方案化疗,淋巴瘤的 FCHOP/BCHOP 化疗,多发性骨髓瘤的 Velcade+D/TD 方案化疗以及造血系统肿瘤的细胞 / 生物学治疗,出凝血性疾病的改良替代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疗、联合放疗的治疗体系。截至目前,治疗及检测手段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国家认定的临床药理试验专业,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

  科室多次参加全市、全国及国际血液学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连续主办天津市血液学年会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承办“第四届中国血液免疫学年会”,多次主持全国红细胞学组会议、全国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专科分会及中国血液免疫学会临床流式细胞学组会议,参加亚太地区 PNH 学术研讨会、欧洲血液学年会及美国血液学年会并做大会发言。

  学术带头人邵宗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血液学专家。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长以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并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和临床流式细胞学组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常委,天津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SCO)常委、中国输血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专家、美国血液学会海外会员,还任《中华血液学杂志》等 10 余本国家级专业杂志副总编、副主编及编委以及《Blood》杂志海外审稿人。于 1989—1992 年和 1998 年先后两次赴美国学习,多次赴欧美国家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曾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进个人”“天津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九五’‘十五’ 立功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学名师”“天津市首届卫生行业人民满意好医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十佳科主任”等称号。

  付蓉教授为行政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2 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同年分配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内科,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1999 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5 年考取香港大学医学院“郑裕彤奖学金”,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自身免疫性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2006 年因其突出的业绩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10 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3 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墨尔本皇家医院访问进修。现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天津市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还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肿瘤临床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以及《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等的审稿专家,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和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获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2014 年获天津市青年科技奖。